第279章烽火南疆(3)
關燈
小
中
大
第279章 烽火南疆(3)
想到此處,沈雲卿鬥膽說道:
“陛下,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。”
“何事!”女帝口氣強硬目色淩厲,給人以不容置疑和違逆的意志。
沈雲卿心中不免有些發怵打鼓,他小心說:
“陛下,嶺南、交趾非北方平原,交趾氣候酷熱山岳起伏,終年多雨而悶熱,疾病瘴氣叢生,既無道路,也無水路,輜重轉運極為艱難。大軍作戰,臘婆軍不足為慮,真正擋在我軍面前的是南方的瘴氣、瘟疫、疾病、暴熱與無路可行。”
“自前朝至今,交趾服我王化千年,海郡王所言之事從未有之,此番臘婆犯我國境殺我百姓,何故賊兵可,而我朝以王師伐其卻有如此掣肘,是何道理!”
女帝態度嚴厲,意志不容質疑。沈雲卿終於明白兵部為何態度保守,實則是皇帝不明白地理、衛生、維度、叢林、基礎設施和戰爭的關系。
當然,兵部也未必明白,但兵部的經驗恰恰是系統理論的抽象宏觀反應,但女帝未必能明白。
由於歷代王朝主要的戰場在北方和中原地區,因此作戰都以大陸軍集團作戰為主,習慣了平原戰爭和後勤保障。
而到了雨林地帶,雨季一到,道路泡爛或是沖毀,蚊蟲滋生繁殖,加之當地開發度低,沼澤、水窪遍布,瘴氣、毒蛇、毒蟲遍地,尤其是瘧疾和登革熱,是熱帶致死率最高的傳染疾病,傳統的大陸陸軍集團作戰,和後勤保障模式根本難以發揮作用。
更致命的問題還在廣西的十萬大山,沒有陸路和水路,都是山路,根本不存在保障大規模持續用兵的基礎。
北方作戰,四十到五十萬民夫可以保障十萬步軍,在八百至一千裏內的機動作戰,而到了廣西貴州一帶,十萬人能保障一萬人進山的吃喝拉撒就已經老天保佑,因為沒有路,即便有路,也是全程一百公裏,直線不到十公裏的九拐十八繞。
即便現在裝備有載重七石的四輪車,到了廣西、貴州,道路狹窄進不了山,也沒用武之地,仍只能靠畜力運輸。
交趾並入中原一千四五百年,得益於當年中南半島土民林立,沒有形成城邦,國家形式更談不上,因此缺乏強有力的地方政權和組織力。
同時由於農業和技術落後,導致生產力低下,也就不可能形成廣泛的人口基數,和強有力的統治階層,因此一千四五百年前取得交趾,出兵和經營的成本低。
“陛下,交趾並入中原雖有千餘年,但千餘年間無論中原如何動蕩,交趾周邊諸多部落仍不及我交趾一地之力,故而可安享千年。
而今臘婆已然做大,戰力遠在西南諸道之上,其又常年居於山岳叢林,與蟲蛇為伍,早已習以為常,而我軍此番南征,多為中原兵士,南下征戰必然水土不服。
此外臘婆雖好戰,在占得交趾之前,無法久戰,而今交趾平原及其人丁與倉儲盡數落入臘婆之手,其以戰養戰,足以與我朝對峙數年,故而我朝若是主動去攻,未必能占得便宜,還請陛下明鑒。”
“以戰養戰?何為以戰養戰。”
顯然當下還沒有以戰養戰的概念,確切的說,以戰養戰不太適合中原王朝的理念和戰略,沈雲卿乍提此道,女帝顯然沒明白。
“回陛下,所謂以戰養戰,既是搶他人而肥自己。由於臘婆遠沒有與我朝抗衡之實力,故而臘婆只能搶掠我朝富庶之地,用於養其兵力、民力、國力與權貴。
而交趾乃大平原,是整個西南唯一的大平原,但由於道路不變,交趾雖然一年可種三季稻米,但卻運不出來,故而交趾的倉儲極為豐沛。
而臘婆地處南端,叢林山丘密布,遠不及我交趾,故而其絕無可能擁兵二十萬,正如範尚書所言,充其量也就四五萬人,加上地方土著部落,六七萬人已是極限,即便是六七萬人,也非臘婆所能供養之軍力。
前番臘婆攻打涅佛羅國,聚兵不過三萬,而且已極為吃力,而攻打涅佛羅除了得到人口與土地,實際的好處卻不多。而交趾卻不同,交趾乃大平原,倉儲充沛,財力豐足,更重要的是交趾乃整個西南重鎮,商業繁榮。
臘婆此番攻取交趾,短時內國力大增,我軍若是準備不足,可能會吃虧。”
中南半島上,越北地區是唯一的大平原,除此之外都是破碎平原,以及湄公河泛濫平原,沒有長期農業保障,即便是現代,依然如此。
而其他破碎平原都被雨林、丘陵地貌覆蓋,即便是平原雨林,開發難度也很大,因為天氣炎熱植物生長極快,加之當先生產力低,對自然破壞力弱,當下除了越北平原,整個中南半島的可開發破碎平原大都被雨林覆蓋,開發度嚴重不足。
臘婆常年蝸居中南半島南部,可耕種的破碎平原極少,人口以沿海居住為主,長期依賴海上貿易和漁獵,提供外部經濟和物質輸入。
盡管熱帶氣候一年三季甚至四季的農作物產出,彌補了中南半島平原耕地較少的劣勢,但問題是這些個土著還過著采集為主的半原始社會,而且當地人普遍懶散,所以甭說一年四季,就是讓他們種一季,他們都懶得去幹。
所以就帶來另一個問題,在氣候條件彌補地理條件這個外掛沒有起作用的情況下,勢必導致生產力低下。
同時由於尚未形成民族形態和國家實體,現在的臘婆充其量是幾個部落頭目聚起來,搞的聯合城邦,所以嚴重缺乏國家應該有的完整體系和執政機制。
沒有國家體系,也就沒有組織力和生產力保障,同時沒有完整的國家形態和政治架構,又容易帶來政治方略的盲從性。
換而言之,由於生產力低下,又缺乏管理經驗,但是身邊帶了一幫弟兄,要吃要喝要好處,可我沒有,但這個頭頭我還想幹,但又不想得罪自己人,讓大家去幹活,那就只有向外伸手。
因此,這種沒有完整政權體系,沒有明確政治核心,沒有民族意識,甚至連法律都沒有的土著、城邦、散民混合體,在受惠於貿易繁榮和資源稟賦,以及外來生產力輸入,導致人口迅速增加,社會思想迅速萌發。
而此時社會體系仍然處於原始,整個族群勢必緩慢開始向國家形態發展,這個過程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。
尤其是好吃懶做,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資源分配和人口階層擴張增加的矛盾,要凝聚內部,又缺乏驅動力,就必然走向對外擴張,用國外的好處蠱惑國內,達到暫時的團結和驅使。
換而言之,再懶的人,一旦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,也有用之不竭的動力。
國家是一個覆雜而龐大的體系,早期農耕文明下,沒有足夠的領土承載廣大的人口,沒有合理的生產力保障社會物質需求,根本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而高效的官僚機構,遑論是一個臃腫的官僚體系。
戰爭更是一個國家強大意志和國力的體現,以臘婆現在的狀態,連個國家都談論不上,遑論有什麽戰爭後勤體系,甭說是號稱二十萬,就是四五萬人,如何保障吃喝拉撒都成問題。
臘婆久居中南半島南部,其人體體質和叢林生存經驗雖然優於岐帝國,但是後勤保障雙方都是平等的,甚至岐帝國要比臘婆更有後勁。
所以不占交趾,臘婆根本無法向北進犯,因為其沒有長期大規模作戰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平臺,也沒有國家保障體系。
而現在交趾丟了,偌大的十幾萬平方公裏平原落入臘婆手中,而更要命的是中原王朝經營交趾千餘年,建立了完善的軍政體系,農業系統和教育體制,並教會了當地土著,還雇傭他們充當小吏。
臘婆全盤接手之後,殺光岐民掠奪財富,打開倉庫用於迅速完成兵力的征集和武裝,同時全盤接收當地行政、軍事、生產、教育體系,完成從土著部落城邦,向國家體系的轉變。
由此兵不血刃,得到了整個交趾的國家架構和生產力基礎,通過對岐民血腥清洗,實現經濟掠奪,已達到以戰養戰,長期對峙的目的,最終只要拖到中原王朝耐心全無,甚至王朝更疊,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是這些土著。
所以交趾陷落,不僅僅是軍事和尊嚴問題,核心問題是臘婆土著得到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先進官僚體系,高效的農業生產力,以及整個交趾平原。
這套系統足以讓這個覬覦擴張的土著,意識到自己和天朝的巨大差別,無疑將刺激臘婆,從土著城邦,迅速完成向國家實體的轉變。
中原王朝自古將域外劃分為番、邦、國,自稱朝,現代漢語理念中,番、邦、國、朝四等本質上都是國家的代名詞,區別在於大小遠近,更多是站在泱泱天朝上邦居高臨下的看待周邊。
但事實上古人劃分番、邦、國、朝四等細究起來,翻譯成現代理念,有本質區別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想到此處,沈雲卿鬥膽說道:
“陛下,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。”
“何事!”女帝口氣強硬目色淩厲,給人以不容置疑和違逆的意志。
沈雲卿心中不免有些發怵打鼓,他小心說:
“陛下,嶺南、交趾非北方平原,交趾氣候酷熱山岳起伏,終年多雨而悶熱,疾病瘴氣叢生,既無道路,也無水路,輜重轉運極為艱難。大軍作戰,臘婆軍不足為慮,真正擋在我軍面前的是南方的瘴氣、瘟疫、疾病、暴熱與無路可行。”
“自前朝至今,交趾服我王化千年,海郡王所言之事從未有之,此番臘婆犯我國境殺我百姓,何故賊兵可,而我朝以王師伐其卻有如此掣肘,是何道理!”
女帝態度嚴厲,意志不容質疑。沈雲卿終於明白兵部為何態度保守,實則是皇帝不明白地理、衛生、維度、叢林、基礎設施和戰爭的關系。
當然,兵部也未必明白,但兵部的經驗恰恰是系統理論的抽象宏觀反應,但女帝未必能明白。
由於歷代王朝主要的戰場在北方和中原地區,因此作戰都以大陸軍集團作戰為主,習慣了平原戰爭和後勤保障。
而到了雨林地帶,雨季一到,道路泡爛或是沖毀,蚊蟲滋生繁殖,加之當地開發度低,沼澤、水窪遍布,瘴氣、毒蛇、毒蟲遍地,尤其是瘧疾和登革熱,是熱帶致死率最高的傳染疾病,傳統的大陸陸軍集團作戰,和後勤保障模式根本難以發揮作用。
更致命的問題還在廣西的十萬大山,沒有陸路和水路,都是山路,根本不存在保障大規模持續用兵的基礎。
北方作戰,四十到五十萬民夫可以保障十萬步軍,在八百至一千裏內的機動作戰,而到了廣西貴州一帶,十萬人能保障一萬人進山的吃喝拉撒就已經老天保佑,因為沒有路,即便有路,也是全程一百公裏,直線不到十公裏的九拐十八繞。
即便現在裝備有載重七石的四輪車,到了廣西、貴州,道路狹窄進不了山,也沒用武之地,仍只能靠畜力運輸。
交趾並入中原一千四五百年,得益於當年中南半島土民林立,沒有形成城邦,國家形式更談不上,因此缺乏強有力的地方政權和組織力。
同時由於農業和技術落後,導致生產力低下,也就不可能形成廣泛的人口基數,和強有力的統治階層,因此一千四五百年前取得交趾,出兵和經營的成本低。
“陛下,交趾並入中原雖有千餘年,但千餘年間無論中原如何動蕩,交趾周邊諸多部落仍不及我交趾一地之力,故而可安享千年。
而今臘婆已然做大,戰力遠在西南諸道之上,其又常年居於山岳叢林,與蟲蛇為伍,早已習以為常,而我軍此番南征,多為中原兵士,南下征戰必然水土不服。
此外臘婆雖好戰,在占得交趾之前,無法久戰,而今交趾平原及其人丁與倉儲盡數落入臘婆之手,其以戰養戰,足以與我朝對峙數年,故而我朝若是主動去攻,未必能占得便宜,還請陛下明鑒。”
“以戰養戰?何為以戰養戰。”
顯然當下還沒有以戰養戰的概念,確切的說,以戰養戰不太適合中原王朝的理念和戰略,沈雲卿乍提此道,女帝顯然沒明白。
“回陛下,所謂以戰養戰,既是搶他人而肥自己。由於臘婆遠沒有與我朝抗衡之實力,故而臘婆只能搶掠我朝富庶之地,用於養其兵力、民力、國力與權貴。
而交趾乃大平原,是整個西南唯一的大平原,但由於道路不變,交趾雖然一年可種三季稻米,但卻運不出來,故而交趾的倉儲極為豐沛。
而臘婆地處南端,叢林山丘密布,遠不及我交趾,故而其絕無可能擁兵二十萬,正如範尚書所言,充其量也就四五萬人,加上地方土著部落,六七萬人已是極限,即便是六七萬人,也非臘婆所能供養之軍力。
前番臘婆攻打涅佛羅國,聚兵不過三萬,而且已極為吃力,而攻打涅佛羅除了得到人口與土地,實際的好處卻不多。而交趾卻不同,交趾乃大平原,倉儲充沛,財力豐足,更重要的是交趾乃整個西南重鎮,商業繁榮。
臘婆此番攻取交趾,短時內國力大增,我軍若是準備不足,可能會吃虧。”
中南半島上,越北地區是唯一的大平原,除此之外都是破碎平原,以及湄公河泛濫平原,沒有長期農業保障,即便是現代,依然如此。
而其他破碎平原都被雨林、丘陵地貌覆蓋,即便是平原雨林,開發難度也很大,因為天氣炎熱植物生長極快,加之當先生產力低,對自然破壞力弱,當下除了越北平原,整個中南半島的可開發破碎平原大都被雨林覆蓋,開發度嚴重不足。
臘婆常年蝸居中南半島南部,可耕種的破碎平原極少,人口以沿海居住為主,長期依賴海上貿易和漁獵,提供外部經濟和物質輸入。
盡管熱帶氣候一年三季甚至四季的農作物產出,彌補了中南半島平原耕地較少的劣勢,但問題是這些個土著還過著采集為主的半原始社會,而且當地人普遍懶散,所以甭說一年四季,就是讓他們種一季,他們都懶得去幹。
所以就帶來另一個問題,在氣候條件彌補地理條件這個外掛沒有起作用的情況下,勢必導致生產力低下。
同時由於尚未形成民族形態和國家實體,現在的臘婆充其量是幾個部落頭目聚起來,搞的聯合城邦,所以嚴重缺乏國家應該有的完整體系和執政機制。
沒有國家體系,也就沒有組織力和生產力保障,同時沒有完整的國家形態和政治架構,又容易帶來政治方略的盲從性。
換而言之,由於生產力低下,又缺乏管理經驗,但是身邊帶了一幫弟兄,要吃要喝要好處,可我沒有,但這個頭頭我還想幹,但又不想得罪自己人,讓大家去幹活,那就只有向外伸手。
因此,這種沒有完整政權體系,沒有明確政治核心,沒有民族意識,甚至連法律都沒有的土著、城邦、散民混合體,在受惠於貿易繁榮和資源稟賦,以及外來生產力輸入,導致人口迅速增加,社會思想迅速萌發。
而此時社會體系仍然處於原始,整個族群勢必緩慢開始向國家形態發展,這個過程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。
尤其是好吃懶做,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資源分配和人口階層擴張增加的矛盾,要凝聚內部,又缺乏驅動力,就必然走向對外擴張,用國外的好處蠱惑國內,達到暫時的團結和驅使。
換而言之,再懶的人,一旦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,也有用之不竭的動力。
國家是一個覆雜而龐大的體系,早期農耕文明下,沒有足夠的領土承載廣大的人口,沒有合理的生產力保障社會物質需求,根本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而高效的官僚機構,遑論是一個臃腫的官僚體系。
戰爭更是一個國家強大意志和國力的體現,以臘婆現在的狀態,連個國家都談論不上,遑論有什麽戰爭後勤體系,甭說是號稱二十萬,就是四五萬人,如何保障吃喝拉撒都成問題。
臘婆久居中南半島南部,其人體體質和叢林生存經驗雖然優於岐帝國,但是後勤保障雙方都是平等的,甚至岐帝國要比臘婆更有後勁。
所以不占交趾,臘婆根本無法向北進犯,因為其沒有長期大規模作戰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平臺,也沒有國家保障體系。
而現在交趾丟了,偌大的十幾萬平方公裏平原落入臘婆手中,而更要命的是中原王朝經營交趾千餘年,建立了完善的軍政體系,農業系統和教育體制,並教會了當地土著,還雇傭他們充當小吏。
臘婆全盤接手之後,殺光岐民掠奪財富,打開倉庫用於迅速完成兵力的征集和武裝,同時全盤接收當地行政、軍事、生產、教育體系,完成從土著部落城邦,向國家體系的轉變。
由此兵不血刃,得到了整個交趾的國家架構和生產力基礎,通過對岐民血腥清洗,實現經濟掠奪,已達到以戰養戰,長期對峙的目的,最終只要拖到中原王朝耐心全無,甚至王朝更疊,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是這些土著。
所以交趾陷落,不僅僅是軍事和尊嚴問題,核心問題是臘婆土著得到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先進官僚體系,高效的農業生產力,以及整個交趾平原。
這套系統足以讓這個覬覦擴張的土著,意識到自己和天朝的巨大差別,無疑將刺激臘婆,從土著城邦,迅速完成向國家實體的轉變。
中原王朝自古將域外劃分為番、邦、國,自稱朝,現代漢語理念中,番、邦、國、朝四等本質上都是國家的代名詞,區別在於大小遠近,更多是站在泱泱天朝上邦居高臨下的看待周邊。
但事實上古人劃分番、邦、國、朝四等細究起來,翻譯成現代理念,有本質區別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